原生天空蓝魔虾/破坏者螯虾 Cherax albidus / Cherax destructor Clark,1936
其他俗名:Yabby、White Yabby、Common Yabby、Blue Pearl Yabbien
分布: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州及维多利亚州,在南澳、昆士兰、北领地和西澳也有分布
体长:20〜30 cm
天空蓝魔虾在当地被称为「yabby」,可以说是在澳大利亚分布最广泛的螯虾,在中低海拔的沼泽、小溪、河流、水库和农场水坝中都可发现,在干季时会挖掘深达两米的洞穴躲藏,因此可能会对农田水利设施造成危害。由于调节力强、成长速度快、换肉率高,早已在澳大利亚当地许多地方进行大规模养殖作为食用;但也因此使它们的野生族群从原本的澳大利亚东南方开始向四周扩散,并在西澳和南端的塔斯马尼亚形成入侵种,对当地栖息的原生种螯虾造成威胁。「Yabby」早在十多年前便引进台湾的观赏水族市场,可分为原生色和纯蓝色系(Blue PearlYabbies)。原生色系有着多变的体色表现,并依环境和水质而呈现不同的色彩表现,例如在野外较澈、能见度较高的水域中,它们会呈现黑色、蓝黑色或深棕色等较深的体色;反之在较为浑浊的水中,则呈现淡棕色、绿棕色或米黄色等浅色色彩。
至于纯蓝色系最早是由德国将蓝化个体经过选育之后,培育出全身皆呈现天蓝色的人工改良品系,而这样美丽的色彩并不容易受到环境影响而改变,因此较受到螯虾玩家的青睐,单价也较高。不管它们体色如何改变,其大螯上都会出现一块块如云斑状相连的图案,且每只个体的纹路都有些许不同,可做为身份的辨识。问题来了,近年来爱好者开始发现坊间有些号称「纯蓝」的个体,在饲养一阵子后居然褪回了原生色模样,这才发现原来那种俗称「纯蓝」或「全蓝」的人工品系可能源自另一个品种。俗称的「yabby」是从澳大利亚原住民语「yabber」演变而来,是当地原住民对澳大利亚中部至东南部两种外观相似的原生淡水螯虾-Cherax albidus(在此称天空蓝魔虾)和C. desfructor(此称破坏者螯虾)的称呼,然而这两种螯虾的分类地位在近一百多年来其实不断经历变动:从两者都是独立种,到C.albidus变成C.desfructor的亚种.到后来又被并为C. desfructor直到现在它们身份归属仍处于持续动荡中,因此也在螯虾玩家之间引发不少争论和争议。但不论它们是不是同属一种,单就形态上来看,两者确实是有些微差异可以区分的。首先,天空蓝魔虾(C.)的大螯宽度较窄,但钳部的长度相对较短也较宽,外型略呈长筒状.另外大螯内侧具有茂密的刚毛;破坏者螯虾(C. desfnyctor)的大螯则较宽,但钳部相对较长也较窄,成体的大螯内侧刚毛会脱落而呈现锯齿状构造。再者,从天空蓝魔虾选育而来的纯蓝型品系在腹部侧裙上会出现一排白色斑块;破坏者螯虾的蓝化个体则无。另外,从幼虾身上也能分辨:纯蓝型天空蓝魔虾仔虾身上会密布许多深蓝色斑块;而破坏者蓝化幼体体色虽然也呈蓝色,但不会有斑点。麻烦的是,两种之间也能杂交并产下近似纯蓝型天空蓝螯虾的后代,只有经验丰富的玩家才能辨别。饲养并不困难.对水质及水温的要求并不像蓝魔虾(Matron)和黑魔虾(Koonac)那样严苛;适温范围18〜28°C、pH 6.5〜7.5,饲养时可在缸中摆设躲藏物,可供其蜕壳时躲藏,避免遭受攻击。它们是机会主义者,通常多以植物残骸或藻类为食,但也会食用小鱼、小虾或螺类。当母虾约6〜7cm便具繁殖能力|当舂天来临,水温开始上升至15°C以上时,便会激发它们的繁殖交配意愿。母虾一次可产约200〜1000颗直径约2mm卵粒,卵量视母虾体型而定;孵化期约3 ~ 6周,视水温而定。
本文章由鳌游水族提供,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aysz01.com/archives/43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