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早晨,5点钟不到,高邮市临泽镇三阳河西岸,营西村养殖大户李兵迎着晨光出门,和雇工们一起撑船,进入自家塘口,把一个个装满小龙虾的地笼收起,再倒进网兜。这些小龙虾平均每只重达35克,最大的能达到50克。
2017年底,李兵作为临泽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流转自家的202亩水面,开始摸索“一稻三虾”综合套样模式。
同样是早晨5点不到,三阳河东岸,革命老区朱堆村的田间地头,郭长喜驾驶插秧机开始下田作业。
和李兵不同,郭长喜早在前年便加入了朱堆村佳鑫粮食专业合作社,和其他成员分工协作。
乡村带头人,养殖稻田虾;专业合作社,农民入股打品牌。一条三阳河,东西两岸,唱响了乡村振兴的“新农歌”。
“一稻三虾”破解“一季两熟”收益困局
今年夏季,小龙虾又成了当仁不让的网红美食之一,吃小龙虾成了一种季候时尚。
李兵和雇工们上岸后,已有来自高邮城区的货车在等候。运抵各大饭店的小龙虾,最终被烹制好,端上各大餐桌。“稻田虾个大、肉紧,饭店抢着要。”前来收购小龙虾的商贩老黄说,5点钟就从家里出发了,他怕晚来塘口扑个空。
2017年底,高邮市出台规定,不得再流转基本农田进行纯养殖。那么,养殖户如何用现有资源实现最大化利益?“当时的第一想法是,增大现有水域的产能。”李兵说,说干就干,他找到了江苏里下河农科所,研究员张家宏向他介绍了“一稻三虾”综合套养模式。
李兵告诉记者,临泽镇的水来自京杭大运河,土壤适合“一稻三虾”模式的推广,也能够解决当地长期以来“一年两熟”导致农民收益少的困局。“一稻三虾”可在一年里收三季小龙虾,分别为稻前虾、稻中虾、稻后虾。种植的水稻不施肥,不用农药、除草剂。第一年成功养殖后,自家的虾塘里可以培育虾苗,成本减少,即便遇到市场价格波动,也能保证收益。“去年,虽然是第一年,但‘一稻三虾’还是给我带来了近百万的纯收益。”李兵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加入合作社,村民从“不愿入”到“抢着入”
和李兵有着同样困惑的,还有朱堆村党总支书记郭有根。农民致富靠土地,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种”出更多的产值?
2017年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郭有根组建了专业合作社。
“最初的考虑是,大家一起干,共同致富,才能有盼头。”郭有根说,成立合作社之初,根本没人响应,只能发动村干部。
村会计朱庆生是合作社创始成员之一。“当时抹不开面子,想着就入股一万块钱,算是支持郭支书的。”朱庆生说,没想到,一年下来,成员们都分到钱了。看见挣钱了,村里人争抢着要加入合作社。
如今,“食味稻”种植成了合作社最重要的产业支柱。郭有根把正在种植的两种“食味稻”稻米铺在桌上,向记者介绍说:“这两种食味稻分别是‘南梗9108’和‘JD5059’。这两种稻米,农药残留少,煮出来的米饭味香、口感佳。”
养殖靠科技、种粮靠品牌,农业大有出路
在高邮市临泽镇,依靠科技,换了一个种植养殖方法,给农业转型、农民增收,带来了不同的气象。
里下河农科所研究员张家宏每个季度都会来到营西村,走到塘口,查看稻田小龙虾的养殖情况,实地指导最新的养殖技术。
农民养虾,依赖的是技术靠山。李兵说,里下河农科所农业专家指导我们“一稻三虾”套养,每亩水域放6000尾左右的虾苗,保证了虾苗拥有足够的生长空间,老大难的虾瘟自然得到了有效控制。
而在朱堆村,“食味稻”开始走上了创牌道路。经过村民们集体商量,合作社给稻米注册了“盘粮亭”商标。
注册了商标,有了包装设计,又在网上推广,“盘粮亭”一下子卖火了,半年就卖出了50万斤。
今年夏收后,又有农户将自家的农田流转给合作社。郭有根深有感触地说,“如今村里人都明白,还是走专业合作社,规模化、品质化、品牌化的道路好。”
一条三阳河,河东河西一片田园风光美如画。临泽镇党委书记居育明说,农业发展必须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只有科学化养殖,品牌化种植,才能迎来乡村振兴新天地。
本文章由鳌游水族提供,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aysz01.com/archives/52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