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游水族-淡水观赏鳌虾、水族观赏宠物小龙虾饲养、繁殖经验!

特别提醒:本站诚邀鳌虾爱好者投稿或成为本站写手。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水族饲养 » 用眼睛观察水质的好坏

用眼睛观察水质的好坏

作者:尘风发布:2015-10-09 9:56:07阅读:4,405次

用眼睛观察水质的好坏
用肉眼可以鉴别鱼缸中水质的好坏

水质影响鱼类的生长,我们在观赏鱼的饲养中,对于一些极其恶劣的水质会有自己的判断,比如浑浊,或是有颜色的水质,但是一些情况下水质的变化外观上并不明显,很多人需要借助工具来鉴别水质,其实不用这么麻烦,辨别水质好坏用肉眼就可以了。

在养过一段鱼之后,生水、熟水用肉眼就能很容易地区分出来。熟水,即使是在完全透明的情况下,也能看出它有一种发亮的油质感,似乎能感觉到它有一种粘稠感。何况熟水还经常带一点淡黄颜色,这种带淡淡黄的、晶莹发亮的水从视觉上很有些像橄榄油或优质色拉油。      

生水则不一样,从玻璃缸的侧视看生水,虽然也很透明,但不发亮,微微有一种蒙蒙的白雾感觉,没有油质感,能让人体会到生涩。生水在养过一段鱼后,同时在硝化作用下就会变为熟水。如果养水方法得当,就会养出那种晶莹剔透的感觉来。这油质感,来自水中有机物和微生物的作用。所以养鱼要用熟水——我们经常称为老水。熟水发展下去,由于有机物和微生物过多,会由老水发展为肥水、“过老水”,再由“过老水”成为废水——有机物和微生物积累过多时,其发展会被自己抑制和破坏,“过老水”就已经不适宜养鱼了,这种水本身也看不出任何活力。    

水过老,或者说水太肥怎么来看?很简单,当水面因过滤出水口的冲击而形成密密的白色泡沫时,经久不灭。这就表明水中的有机质(特别是蛋白质)过高,需要兑水换水。还有一个检测方法,就是用一杯水,从半空向缸水中倾倒,在水面砸出水泡,如果泡沫三、五分钟后仍不破,那么就是水过肥的典型表现。还有,养鱼密度过大、并且不及时吸污、兑水,这些都会导致水迅速老化变肥。    

过肥的水的坏处是:

(1)很容易引起水质迅速变坏;

(2)滋生大量原生虫类,比如斜管虫、车轮虫、指环虫、钟形虫等;

3)使鱼的体质下降,抵抗力降低,鱼易患病。有一些鱼类疾病,比如说造血器官坏死症等等,都与水质过老有关。

其他方面,用透明度较高的玻璃杯接满水,对着光线看是否有悬浮杂质和沉淀杂质,如肉眼可见水中的悬浮杂质和沉淀杂质的话,这说明水的指标太差,这样的水质达不到食用的标准。而关于自来水硬度问题,可以用洗衣粉和肥皂就监测出来,如发现水不起沫,或者沫只浮在表面,则说明水的硬度高。

本文章由鳌游水族提供,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aysz01.com/archives/41846.html

  • 友情链接

    Warning: require(/www/wwwroot/link.aysz01.com/wp-includes/theme-previews.php):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www/wwwroot/link.aysz01.com/wp-settings.php on line 198

    Fatal error: require(): Failed opening required '/www/wwwroot/link.aysz01.com/wp-includes/theme-previews.php' (include_path='.:/www/server/php/72/lib/php') in /www/wwwroot/link.aysz01.com/wp-settings.php on line 198

    Fatal error: Uncaught Error: Call to a member function set() on null in /www/wwwroot/link.aysz01.com/wp-includes/l10n.php:856 Stack trace: #0 /www/wwwroot/link.aysz01.com/wp-includes/l10n.php(959): load_textdomain('default', '/www/wwwroot/li...', 'zh_CN') #1 /www/wwwroot/link.aysz01.com/wp-includes/class-wp-fatal-error-handler.php(49): load_default_textdomain() #2 [internal function]: WP_Fatal_Error_Handler->handle() #3 {main} thrown in /www/wwwroot/link.aysz01.com/wp-includes/l10n.php on line 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