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外来生物,变形为农业、工业、服务业的三栖“明星”;一只稻田“害虫”,生出了6家亿元企业、数十个产值千万的企业、解决当地上十万人就业。在土地细碎、成本高企、劳动力短缺、污染等不利因素的掣肘下,我国现代化农业如何破局发力?“中国小龙虾之乡”湖北潜江书写的市场传奇,或许可资镜鉴。
虾稻共作,展现民间创造力
8月初的积玉口镇,稻香沁人心脾,这里是“虾稻连作”的发源地。
被称为“中国虾稻连作第一人”的宝湾村54岁农民刘主权说,上世纪90年代,小龙虾一度被视为外来害虫,“夹断秧苗的根,尤其是在田埂打洞,保不住水,很让人头疼。”
2000年10月,刘主权率先大胆地尝试稻田养虾。他低价买了150公斤野生小龙虾放进稻田,到第二年春季水稻种下去的时候,他已收获了1500公斤小龙虾,卖了5000元钱。
“虾稻连作”成功了,这一种养模式悄然在江汉平原流传开来。
2006年,湖北省委把虾稻连作模式写进“一号文件”,在全省大力推广,使湖北一跃成为世界小龙虾养殖中心。
探索不曾停止。2010年4月前后,虾稻连作遭遇“虾”和“稻”的岔口矛盾——由于持续低温阴雨,许多小龙虾规格不达标,但是马上又要插播水稻,虾农们不得已只能低价甩卖。
难题如何破解?潜江市水产局总工程师陶忠虎带队进行试验攻关。2011年,在潜江后湖农场建立“虾稻共作”模式实验基地,通过反复比较试验,养虾的稻沟由原先的1米宽、0.8米深小沟,改挖成4米宽、1.5米深大沟,最终实现种一季水稻,养两季虾子。
“到插秧的季节,就排水,虾子自然到大稻沟里;秧苗长到一定程度,再灌水,虾子又可以享用稻田的天然饵料。一年可以养两茬虾,亩均经济收益从1200元一下增加到4000元!”陶忠虎说。
但是新问题出现了,家家想养小龙虾,耕地细碎却不好操作,因为排水灌水不方便怎么办? 群众的智慧是无限的。
积玉口镇古城村七组三角垸的10户农民,挖掉了承包地的田埂,把土地“统”在一起,合股养虾,水稻还是分户种植。“虾子卖了钱,10户均分;水稻就按照田亩大小分。”70岁的牵头人刘宝财说。
积玉口镇水产技术中心主任姚述坤说,“虾稻共作”模式里的小龙虾营养安全,稻谷也是无公害的绿色产品,生态和经济价值双赢。当地一斤“虾稻”卖到了9元,是普通稻谷价格的3倍多。
来自潜江市农委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市生态养殖的小龙虾面积达到28万亩,超出全市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截至目前,小龙虾产量达到4.5万吨,预计全年达6万吨以上。
潜江市委书记张桂华表示,在农产品价格下跌和经济形势总体不乐观的背景下,近两年来小龙虾逆势上涨,让农民连年增收,今年该市农民人均较去年又增加1000元。
红遍海内外,遵循市场决定力
今年6月的小龙虾旺季,记者在潜江交易中心看到一片火热景象,天微微亮,本市以及邻近县市的虾农陆续赶来交售小龙虾,数十上百的收购商在这里一字排开,市场人声鼎沸。这里的负责人、潜江小龙虾养殖协会会长姜友余告诉记者,高峰期每天的成交量达到5万斤,“潜江的小龙虾,不是卖湖北,是卖给全国,卖给全世界。”
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姜友余说,近几年,每年从4月到10月的半年时间,小龙虾都是大江南北餐饮市场的明星。“生活水平的提高,小龙虾烹饪口味的多样,征服了南北口味,市场潜力非常大。”
去年以来,潜江小龙虾更是搭乘上了电商快车。该市多家小龙虾加工企业,在京东、淘宝、一号店等电商平台上推出小龙虾套餐,网购数量直线上升。在今年6月底举行的“淘宝首届国际龙虾节”上,6万斤潜江小龙虾4天之内被抢购一空。
除了远销省外,潜江当地政府把小龙虾与短途游结合,向周边城市推广龙虾美食旅游线路。潜江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剑雄告诉记者,每到吃虾季的周末,汉宜高铁的潜江站几乎成了终点站,很多乘客都在潜江站下车了。
小龙虾,也成了出口创汇明星。在欧洲市场上,潜江小龙虾的市场占有率达到60%。有着15年经营历史的潜江莱克水产,形成年产值超过100亿的产业链,去年出口小龙虾583个集装箱,创汇1.5亿美元。
“产品就是一种市场资源,把产品做好、做精、做强,就是尊重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力量,这是潜江小龙虾能够在严苛的西方食品安全标准里成功的秘诀。”黄剑雄说。
为推动小龙虾产业标准化进程,潜江市在全国率先制定了《虾稻轮作克氏原螯虾稻田养殖技术规程》等标准体系,有效提升了潜江小龙虾的品质,为推动潜江小龙虾产业迅猛壮大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目前,潜江小龙虾已通过HACCP、ISO9001和全球食品卫生标准BRC认证,并获得了美国、欧盟、俄罗斯、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卫生注册,出口检验合格率和通关率均为100%。
工业化思维,延长产业生命力
小龙虾产业,俨然已成为“金疙瘩”。然而,随着市场的普及、消费体量的增大,这一产业面临一个大难题:整个虾身能吃的部分只有20%,剩下的虾壳、虾头等“废物”占到80%。仅在潜江市,小龙虾加工后,全市每年产生废弃虾壳数万吨,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
“虾壳并不是废物,相反是非常有价值的工业原料。”张桂华说,“如何精深加工利用是一篇大文章,可以实现一二三产联动。”为此,市委、市政府班子曾带着企业家,到江浙一带考察如何将虾壳变废为宝。
从虾壳、蟹壳中,可以提取一种天然生物高聚物甲壳素。潜江市华山水产食品有限公司,近年与湖北省农科院、省水科所等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尝试虾壳深加工,收效颇佳。
2008年11月,总投资4.15亿元的华山水产年处理10万吨废弃虾壳深加工项目正式启动。总投资5500万元的一期工程,主要从甲壳素中提取氨盐、钾盐、钠盐等,当年11月底正式投产,现已形成规模化生产,实现产销两旺。
华山水产副总经理姚华介绍,最开始是解决变废为宝的问题,只是初级加工。华山公司生产的甲壳素几乎全部出口到美国,在美国生产高附加值的保健品和化妆品,巨额的经济利润被国外厂商拿走。2011年,公司与武汉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攻克了精深加工难题,逐渐推出自己的健康保健产品,把高附加值留在国内。今年9月,国产甲壳素保健品将正式推向市场。
张桂华说,有了甲壳素的精深加工,小龙虾产业实现了跨度一产、二产、三产的深度融合,互为犄角,共生共荣。据介绍,潜江仅华山水产公司就容纳了1800人就业,其中70%是当地人。
演绎传奇,永不停步。小龙虾,还将为未来的潜江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本文章由鳌游水族提供,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aysz01.com/archives/50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