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游水族-淡水观赏鳌虾、水族观赏宠物小龙虾饲养、繁殖经验!

特别提醒:本站诚邀鳌虾爱好者投稿或成为本站写手。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小龙虾养殖新闻 » 稻田养小龙虾很火,但你可能已触碰了红线,安徽农业农村部已正式发文规定了!

稻田养小龙虾很火,但你可能已触碰了红线,安徽农业农村部已正式发文规定了!

作者:尘风发布:2019-04-30 3:46:46阅读:1,400次

  近年来,稻渔综合种养普及迅速,越来越多的地区选择了这种高质量的发展模式。但在一些地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不注重稻渔平衡协同发展,已经阻碍了产业的规范进步。就此问题,2019年4月15日,农业农村部下发文件,就稻渔综合种养沟坑面积占比、水稻产量、产品质量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各地需加强对稻渔综合种养主体的管理,按照2017年发布的行业标准《稻鱼综合种养技术规范通则》(SC/T 1135.1-2017)中的技术指标和要求,如“沟坑占比不超过总种养面积的10%,水稻平原地区亩产量不低于500kg,丘陵山区亩产量不低于当地水稻单作平均单产”等进行整改。

  此次下发的文件引起了行业内相关人员的激烈讨论,有关稻虾综合种养中稻与虾的平衡、高效养殖、沟坑占比等问题再一次被摆上了桌面。因此,我们就文件中提到的标准及讨论热度较高的话题,专程拜访了安徽农业大学彭开松副教授。

  当前稻虾综合种养着实火爆,安徽省去年提出了“百千万”工程,全面加快种养面积的扩大。当下这个部颁文件,会不会对安徽省“百千万”工程的进展造成影响?

  彭开松:我们先梳理一下这几个文件发布的时间。安徽省农业农村厅2018年12月18日发布《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关于稻渔综合种养百千万工程的实施意见》(皖农渔〔2018〕216号),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依据上述文件于2019年3月21日下发了《关于印发稻虾田间工程设计与建造指导意见的通知》(皖渔技字[2019]03号),而农业农村部办公厅是于 2019年 4月15日颁发了《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规范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通知》。

稻田养小龙虾很火,但你可能已触碰了红线,安徽农业农村部已正式发文规定了!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及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下发的相关文件

  从时间上看,安徽省的发文在农业农村部的前面;而从精神实质和内容上看,省发文件和部颁文件是一致的。因此部颁文件不会对安徽省的“百千万工程”造成什么大影响;相反,会进一步从国家政策高度,在执行层面规范我省的百千万工程,进一步强化经营主体的土地红线意识。

  文件中提到了沟坑占比不超过10%,有部分养殖户对这个比例感到疑惑,觉得对于平整的土地来说是绰绰有余了,但对于一些梯田或小田块,这个比例可能不够。请问您对这个比例的设置是如何看待的?

  彭开松:为什么部分养殖户会有这样的疑问?从根源分析,是受了“大沟、深沟,养大虾、高产虾”这一思想误导所致!在该思想误导下,养殖户必然将“沟坑的面积和深度,与虾的产量、规格和品质相挂钩”,必然想把沟坑挖宽、挖深,这就产生了10%的沟坑比不够用的疑问!

  事实上,安徽的大部分养殖模式是轮作或连作,虾的产量主要来自于3-6月份。这个时间段,田面没有栽水稻而是种的水草(以伊乐藻为主),而大部分的虾(约80%)分布在田面而不是在沟里。因此,沟的深度和宽度对虾的产量、规格和品质没有直接影响。事实上,影响产量规格和品质的关键性因素,还是底质环境、水体生态(如水草和溶解氧)、饵料品质和投喂、正确保健等。一旦养殖户有了正确思想进行指导,10%的沟坑占比是完全可以满足养殖需求的,也就不会有上面的疑问了。在实践中,安徽的2080模式、湖北潜江的繁养分离模式,它只在苗种繁育田内开沟,而养成田里可以不开沟,这类模式也已经养得很成功!

  至于说田块的面积、形状、地势等,都不是我们突破政策红线的理由。在田间工程的执行中,提前做好勘测,根据田块面积、形状、长宽比设计好沟型,计算好沟宽和沟长,就不会触碰10%这条红线。

  对于10%这个比例,不同大小的稻田应该如何对沟型进行设计?挖的时候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彭开松:在保证不超出10%的前提下,稻田的面积、形状(尤其是长宽比)与沟型之间是必然相关的。具体举例如下设:

  (1)“口”型环沟: 适合15亩以上的田块(以1公顷=15亩=10000平方米进行推算)。

  稻田长100米、宽100米、长宽比=1,沟面宽4米,沟坑面积约占12%;

  稻田长200米、宽50米、长宽比=4,沟面宽3米, 沟坑面积约占12%;

  稻田长250米、宽40米、长宽比=6.25,沟面宽2米,沟坑面积约占12%;

  田宽大于60米,每30米可以考虑开烤田集虾沟(宽约0.5-1米,深0.3-0.5米)。

  (2)宽度小于50米的田块:

  “凵 ”(kǎn)沟适合于10-15亩的田。

  “L”沟适合于5-10亩的田。

  “I” 沟适合小于5亩的田。

  沟的具体宽度和长度,要根据现场的形状来计算。离田埂3-4米开挖(沟开好后,有0.5-1米的小平台),沟上宽3-4米,沟底宽1米以内,沟深0.8-1.2米。虾沟坡度尽可能缓。田埂坡度可陡一点,以雨水冲刷不坍塌就可。环沟需在田块一侧预留4米宽的机耕路,便于机耕、机插、机收。主梗:下宽2*2=4米(以上),上宽2*1=2米,高于田面1.5-2米。子埂:高0.2-0.3米,上宽0.3-0.4米(单人能行走,隔离田面与虾沟)。

  您能大概介绍一下几种沟坑的特点吗? 这些沟坑模式的养殖效果有什么区别?

  彭开松:我走过安徽不少稻虾田,说老实话很难总结,因为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类型。比如说,山区田窄,就挖“I”型直沟,沟既窄又浅,从田间工程的看相和苗种繁殖来说,不太合适,打洞面积偏少、容易塌陷;有的学湖北的宽沟、深沟,如果稻田面积大且平,是可以这样挖的;滁州地区的沟宽、沟深比较适度,比湖北窄一些、浅一些;巢湖的2080模式提出了育苗田有沟,成虾田不挖沟。

  潜江的大沟宽沟设计,是想在3-6月养殖季结束后,将虾苗或小虾集中到沟里面暂养20-30天,等秧分蘖后,让水淹没子埂,再让虾上到田面养殖;或者是想在高温季节进行虾的轮捕轮放。虽然,有成功案例,但实际上做起来非常费劲,有的地方也反映成功率低。首先,高温季节(7-9月)倒虾苗会造成损伤,其次高温不适合虾生长,已经开始打洞夏眠了;外加5-6月的疾病威胁,也导致这种想法落实不了。我接触过不少潜江散养户(30亩以内),他们既拿不到政府的挖田补贴、又没有经济实力去挖宽沟和深沟,沟就很窄甚至无沟,这种模式一年也只有3-6月养虾,后面就种水稻了。他们也养的非常成功,收益也很好。

  苗种饱和时,苗卖不出去,育苗田与养成田分离就成了必然选择。湖北监利、潜江、安徽部分地方,都出现了老田产量约70%是苗,成虾产量低且难养大虾!这是为什么?因为老田虾苗密度过大,而且数量不清楚!低等生物有个特点,环境差、密度大、缺饵料,就会有个体小型化或性早熟的趋势。虾体型小型化,一方面与饵料和环境的争夺有关;另一方面,在不利条件下,虾会启动限制自身生长的机制,避免因长得过大而难以适应现有生存条件。

  小龙虾的自相残杀、脱壳不同步,会导致高密度难高产、更难养大虾!当然,未来可以考虑吃小规格虾甚至虾苗,其前提是虾苗价格降下来! 将来我们想要养殖大虾,必须每年将稻田里的虾子全部收干净,第二年再把小虾苗放进稻田,采取稀放才能养大虾,2080模式就适合这种生产方式。例如,500亩地,拿出100亩做苗田,剩下400亩养成虾。成虾田在其外围挖沟,把田埂加高到1米左右,高温季节(5-6月)能够关住60-80cm的水,再做好机械增氧、水草种植,最终的养殖产量、规格和效益可能比有沟田更好!

  前段时间我们趁着“龙虾中国行”的活动,去拜访过王如峰社长,他向我们介绍了微孔增氧的优势,并强调了它的高效性。您对稻虾田中的增氧方面有没有哪些好的建议和看法?

  彭开松:从事水产养殖行业的人都应该知道,氧气对水体的物质循环、鱼虾蟹的健康和生长、产品品质,都是绝对的最关键因素。当前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在稻虾模式中利用好机械增氧。滁州地区的凌武海站长和王如峰社长经过几年的摸索,经验也相对成熟,未来这个模式可能会升级换代,但它的原理是正确的。从与他们的交流中获息,3千瓦时的机器可以管到40-70亩地,总投入在0.8-1万元,平摊到每一亩150-250元,这是费用,当年投入当年就能收回,主要是节省了饲料。他们的一个试验田,安装这个装置后当年节省了5吨饲料(折合2.5万元),除去投入,还能另外省下1.5万元。此外,虾的规格也大了、产量也提高了、发病也少了。

  现在,很多养殖户由于没有把机械增氧和水草生物增氧很好结合,不得不频繁使用各种氧化型底改。从安全性和有效性出发,能用物理和生物方法解决的,坚决不用化学方法。因为化学方法相当于救命稻草,万不得已才派它上场。

  这其中提到的节省饲料具体是通过哪种途径?

  彭开松:饵料系数与氧气是密切相关的,长期缺氧,虾光吃不长,或者虾根本不吃。需氧生物的物质转换和能量转化,都需要氧气,是因为细胞的主要能量供应需要营养物质的氧化分解供能;细胞不能长期采用无氧酵解供能。例如,一个葡萄糖有氧氧化供能理论上可产生38个ATP,而无氧酵解理论上会产生2个ATP,这之间相差了19倍,同样一个葡萄糖分子进入细胞供能,不同的氧气条件,导致如此差异的结果,这就是氧气的重要性。

  我们行业现在对缺氧的问题还停留在第一个层面,就是水体环境是否缺氧。事实上,缺不缺氧,要问细胞,或者要追溯到细胞。水中的氧气首先要突破呼吸系统的屏障进入毛细血管里;然后氧气进入血管中的运氧细胞内,与运氧细胞中的载氧蛋白(鱼类以上的为血红蛋白,虾的为铜蓝蛋白)结合;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运输到全身的器官组织细胞周围,从载氧蛋白上释放的氧气,再穿过多层生物膜,进入细胞内的线粒体中参与呼吸链上的氧化磷酸化。只有所有的过程都完成了,才能说这一氧分子的历史使命完成了。前面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细胞缺氧。当然,水体中氧气充足,是后面所有过程的前提条件!

  “五月瘟”无疑是小龙虾的头号杀手,即将到来的五月也将是虾农们担惊受怕的时候,现在我们可以做足哪些措施来预防或尽最大可能减小损失?

  彭开松:我对于“五月瘟”的看法不一定完全正确,但应该是在正确的道路上。许多动保、饲料厂家都将“五月瘟”归根于病原,白斑综合征病毒、柠檬酸杆菌、气单胞菌都有可能,甚至还有人说到弧菌。实际上通过我们在安徽连续两年监测,无论是发病虾还是正常虾,稻田水体或沉积物中,弧菌都不是优势种群,还是以柠檬酸杆菌和气单胞菌为主,此外白斑综合征病毒也很常见。

  在我看来, 发生“五月瘟”的病虾能分离到上述病原很正常,只是表象!真正的原因是:首先,水底环境管理不到位(尤其是缺氧、底质不良)、水草管理不到位(水草过早老化净化能力弱、或阴天雨天晚上耗氧);其次,使用廉价低质的饵料,小龙虾长不起来、上市集中到了发病季节、导致发病期密度大;再就是,小龙虾生长迅速、对氧气需求量大、肝胰脏负担重,缺氧加上不重视肠肝胰鳃壳保健,就会容易感染上述病原;最后,五月的气温条件也适合这些病原大量繁殖。前期的工作没有做到位,也就直接引起了五月份的疾病大爆发。

  我们在进行五月瘟病因分析时也发现,很多塘或虾都能分离到上述病毒和细菌,但虾并没有发病。这些养殖户一般环境维护得好、保健措施到位,发病时节虾密度已经比较稀了。对此我们建议使用速效型的固体过氧化氢或者品质好的过硫酸氢钾,将病原菌的数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使用碘制剂将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但过度的泼洒刺激性大的药品(如戊二醛、苯扎溴铵、氯制剂等)可能会对已经脆弱的鳃(长期慢性缺氧或氨氮亚盐高)产生致病一击!

  “五月瘟”不仅仅是天灾,还是人祸,或者说是天灾加剧了人祸。当前,极端反常天气多、温差大、阴天雨天多,非常容易出现温差应激、缺氧应激。前期若水草管理不当,待水温上升至28℃以上时,它的代谢能力将会下降,照这个势头继续发展下去,很快就会开花或者死根。水草白天不能正常光合作用供应氧气,夜晚耗氧量增加;而遇上连续阴雨天,就会雪上加霜,导致严重缺氧,缺氧后抗病力下降,非常容易感染各种病原。

  此外,到了4月20号以后,肥水产品要尽量避免使用,此时塘里的水不太缺营养,像鸡粪等有机肥就不用再继续添加,以免造成水体营养负荷。要合理使用有益微生物,加速水体中营养物转化,一方面转化为菌体,另一方面为水草提供营养。微生态制剂量要合适,使用次数可增加,有不少益生菌是耗氧的,一次量大,有缺氧风险!

  水草我们建议不要等到开花或黑根了才割草头,而要在水温22-25℃时,水草活力比较好时就割,这样能刺激草的愈创机制、加速发根和发枝,延缓水草衰败。割草后,要及时补磷、补维生素或一些促进水草分蘖生根的肥,用肥要少量多次。当然,水源条件好的,经常加新水刺激或换水,对草和虾的健康也是非常有利的。

  当前有很多初入门的养殖户,他们基本都没有经验,也是照本宣读的种养,其中某个环节的出错都有可能造成很大的损失。您对这类人群有什么中肯的建议吗?

  彭开松: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新入行的养殖户是盲目的,他没有做好充分的理论准备、没有学习透彻就开干。他们以为小龙虾很好养,殊不知稻虾产业对技术、劳动强度、责任心的要求都是很高的。对于这类从业人员我有两点建议。

  一是先学再干。你需要先找一个养殖成功的明白人当老师,对虾的特性、田的特性、水草的特性、微生态制剂的特性、水稻的特性要有基本了解,掌握好关键技术环节。

  二是边干边学。如果你的面积较大,不要一次性使用全部的土地开沟,可以先拿出25-40%的面积练手,培养团队、积累养殖技术,规避过高的风险;如果面积较小,可以减少放苗量,成功的话少赚点,失败的话也可以少赔点。最重要的还是勤于学习、观察、记录和总结,记录下养殖每天的操作,日后无论成功失败,都可以以这些数据和文字为依据,与有经验的养殖户和研究推广人员进行分析探讨,及时总结经验、发现不足。

  我看了一些关于此份部颁文件的看法,主要是两个方面,一类是持支持的态度,毕竟中国是人口大国,保证粮食的产量使得水稻的种植要放在第一位;还有一类就是不支持,农民种植水稻收益低,现在有了新的盈利模式却限制规模与比例,觉得国家对于养殖户不够扶持。请问您对这个政策拟定是怎么看的?在以粮食为主的现状前,如何减轻这部分养殖户的担心,在稻虾综合种养的其他方面提高他们的收益呢?

  彭开松:通过前面分析,大家应该明白,虾能否养成功、养殖效益如何,与沟坑的面积、宽度、深度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取决于技术、管理、营销等因素。养虾与种粮在占田上多少有冲突!但当我们在稻田空闲的季节来养虾,或者采取2080模式来养虾,显然会最大程度缓解上面的问题。所以总的来说,水稻与小龙虾是完美的组合。经过几年实践,我们安徽水产人觉得很有必要总结一个基本指导思想“以稻定虾、以虾促稻、协作共荣”!

  首先是“以稻定虾”,以水稻的生产节奏定下小龙虾的养殖周期。当6月中旬要插秧时,就必须将养虾强行结束。否则不仅导致水稻种植出问题,这时水温高、伊乐草老化死亡致水质不良、病害风险极大,而且水温高,小龙虾也不怎么生长了。9月下旬收割水稻,然后淹水进行虾苗的秋繁。

  其次是“以虾促稻”。曾经光种植水稻不赚钱,甚至亏损,导致稻田被空闲。现在,由于虾的盈利能力,许多携带资本、团队、技术的非农业人员或企业也介入稻虾产业,能为农业科技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做贡献。养虾盈利,也保证了个体养殖户或家庭农场来种植水稻,并且是高品质的水稻,现有技术完全可以保证稻虾米不用任何杀虫剂和除草剂,本来不用这些药物的初衷是为了保证小龙虾的成活率,但也间接提升了大米的品质。此外就是减化肥,有虾的条件下,稻田用肥必须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肥效缓释长效是基本要求,否则虾受不了过多无机氮肥,这样达到了减化肥的目的。

  最后是“协作共荣”。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角度来看,把虾和稻做成一个系统、一个产业,对种稻和养虾都是有利的;对养殖户(企业)、消费者和政府各方来说都是受益的。所以,稻虾兼顾、稻虾协作,最终才能成就虾稻的共荣。如果现在光养虾不种稻,将来一定会后悔,终有一天优质水稻的盈利能力将会比小龙虾更稳定、更持久。

  您对稻虾综合种养的前景是如何看待的?

  彭开松:稻渔综合种养为什么火热?首先从国家的层面讲,其考虑问题肯定比我们更加深远!首要目的还是保证我们的饭碗。中国农业大学的张福锁院士做了相关研究,自然界土壤酸化的进程是很慢的,但改革开放至今,大量化肥使用加剧了土壤酸化,导致重金属向食物链迁移率提高,给食品安全带来隐患。而稻虾综合种养恰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养殖过程中需要向田里添加生石灰调理pH值和补钙,这可以缓解或逆转土壤酸化。大量的有机肥进入稻田,既可以解决我国畜禽粪便无处去的问题,还会改善土壤性能,提高土壤生产力。

  通过稻虾模式,不仅提升了水稻品质,而且提高了农民收入,脱贫致富也好,乡村振兴也好,都有新的抓手,何乐不为?未来我们希望种养殖户提高种养技术、提升产品品质、抓稳稻虾产量、回归理性价格,使小龙虾价格更亲民,形成良性循环,保证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减少养殖的市场风险。

  农业转型升级需要行业内每个从业者的积极配合和理解,解决稻虾综合种养中的难题不能仅仅停留在眼前利益;更应立足长远,深入研究如何做才能养好虾、种好稻。从养殖模式的技术实际需求出发,在不超政策红线的前提下,做好最关键的稻田生态养护、小龙虾各阶段保健和饵料投喂,不发病死虾。养殖户也不必过份纠结于“沟坑占比不超过总种养面积的10%,水稻产量的最低要求”等文件中重点提及的内容,心中常有警戒线,生产中勤于学习、把握技术要点,未来无论是在水稻还是小龙虾上,都会有持久长远的发展。

本文章由鳌游水族提供,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aysz01.com/archives/51910.html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