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天还没亮,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鸣钟乡华严村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里已是一派忙碌景象。基地业主彭国华带着工作人员下到田里,将一筐筐小龙虾捕捞起来,然后再分散到其他稻田。“这样做是为了扩展小龙虾的生长空间,提高稻田的利用率。”彭国华说。
当天,记者站在华严村的稻田里,放眼望去一片绿意盎然,稻叶随风摇曳,呈现出“稻花香里话丰年”的田园美景。彭国华拿起渔具轻轻拨开稻叶,不时有小龙虾冒出水面。“这就是我们村新探索的稻渔综合种养新模式。”彭国华说。
近年来,武胜县围绕“122”现代农业重点产业体系,着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发展战略,夯实优化粮油生产基础,深挖稻田增收潜力,积极探索稻渔综合种养新模式,实现“一田两收,一水两用”,走上了一条“稻田+龙虾”的生态致富路。
其实,稻渔综合种养并非新鲜事,我国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有地方涉足,为何武胜现在才开始探索?武胜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云峰给出了答案:“长期以来,武胜县部分地区经济作物仍以传统的水稻种植为主,同样一亩田,单纯种植水稻的收益甚微。”
如何让有限的耕地“产出”更大的效益?该县积极探索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实施“一田两用”,除了出产稻米,还能让农田里“长”出鱼虾蟹蛙,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
产业发展需要龙头带。今年初,武胜县引进广安达亿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达亿公司),通过实地考察,考虑到气候、土壤、水源等因素,最终将基地建在华严村。
今年2月,担任达亿公司总经理的彭国华将华严村的土地进行流转、调型后,淘汰原来产量不高、品质不好的水稻,种植优质水稻。6月,彭国华采购1.7万余斤小龙虾苗,投放进稻田里。
“所谓稻渔综合种养,就是在水稻田周围开挖‘回形池’养殖小龙虾,一田两用,种养结合。”彭国华告诉记者,武胜种植的稻田多为一季稻,4月播种,9月收获。丰收后,稻田不但长期处于空白期,还容易滋生杂草、病虫害,第二年播种时又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除草除虫。
“而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彭国华说,水稻丰收后,把河流的水引入稻田,此举可防止杂草滋长和减少病虫害,同时还进一步扩大小龙虾的活动范围,提高农田利用率。
“小龙虾以稻田中的杂草、虫类为饵料,达到生物灭虫和除草的目的,同时小龙虾的排泄物还可以为稻谷生长提供有机肥料,生产出品质更优的水稻。”彭国华说,稻渔综合种养产出来的稻和虾都是安全放心产品,实现了稻稳产、田增收,既保住了国家的“米袋子”,又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目前,华严村已规划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1100亩,致力将其打造成全县稻渔综合种养标准化示范样板。”彭国华说,小龙虾下个月就可以上市,到时预计可实现优质水稻亩产500公斤,优质龙虾亩产150公斤,稻虾平均亩产值近万元。
“实际上,稻田里不仅可以养虾,还能套养多种水产品。”李云峰说,武胜县目前已建成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1.04万亩,主要建设内容为田型调整、开挖养殖沟、田埂加高加固、排灌设施等“田网、渠网、路网建设”。预计到2021年,武胜县将规划建设“田成方、土成型、沟相连、路相通、渠成网、数字化”高标准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5万亩。
如何建设?武胜多招齐下,高标准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实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基础,是快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主抓手。”李云峰表示,武胜县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制定建设标准及规范日常管理工作,并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强化工作责任,加强组织领导、规划衔接和工作协调,形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合力。
“技术支撑是实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保障。”李云峰说,武胜县农技站等部门研究制定了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操作规程,依托省水产学校和县水产技术人员,建立专业的培训、指导、技术服务体系,提供稻渔综合种养的各项技术服务。
同时,抓好惠农服务和金融服务,统筹使用涉农资金,有效整合国土、水利、农业开发、交通等项目资金,重点支持稻渔综合种养基础设施改造;争取金融机构支持,利用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贷款,提供稳定及时的资金支持。
“目前,我县发展稻渔综合种养还处于起步期、探索期、试验期,要实现效益最大化,必须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培育引导有养殖经验的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保障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健康发展。”李云峰说,武胜县积极引进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以“农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的形式,依托新型经营主体,联结农户、市场,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示范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目前,公司采取‘反租倒包’等形式,吸引有志青年、大学生和新型农民,参与到稻渔综合种养新模式中来。”彭国华说,他还聘请了村民到基地务工,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本文章由鳌游水族提供,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aysz01.com/archives/52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