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小龙虾的价格一直低迷。往年,6月10日便止跌回升,2019年破了例。往年,第二季虾虽然产量低,却有价格补,2019年双双沉了底。往年,中秋国庆是小龙虾价格的小阳春,2019年偏偏击穿了我们养虾人的心理预期。近七年,中稻收割后,到处有人打听要包地养虾。今年,微信群、朋友圈遍地是“水、电、路通,棚、船、笼齐,草、种、苗留,条件优渥,价格面议。” 这意味着明年虾苗市场看空。虾苗无人承接,也就意味着密度失控,规格垃圾,价格可怜。同时,一遇到季节交替,天气反复,生态可能崩溃,病害滋生,死亡汹涌,这个行业将会血雨腥风。更有甚者,不少人判断,一旦形势不对,库虾成山,2020年小龙虾加工企业收购的过程中将出现以剥肉率不高卡规格、以定单不足限数量、以加工能力不够限时间,以销售回款不及打白条。这,对稻虾产业无疑是雪上加霜。
为此,整个行业现在陷入了空前的悲观和忧虑。有人因为连续亏损,准备转包脱手,彻底放弃,这是甩手止损型。有人误判形势,心存侥幸,不肯转弯,这是固执冒险型。有人陷于迷茫,不知所措,进退两难,这是迷茫失措型。有人准备 今冬到明春 是既不用药,也不投料,任其优胜劣汰,自生自灭,计划明年收隔年大虾了赶早插秧,另谋生计,这是稳扎稳打,知难而退型。有人计划只做秋冬季管理,抢一季早虾了放鳜鱼或者鳖,让源源不断的虾苗成为鳜鱼或者鳖的活饵料,7月5日前干塘卖鱼鳖了栽秧,这是这是量力而行,稳赚不赔型。当然,也有打算做虾蟹渔混养的,这是积极进取型。也有早就布局育养分区,通过育苗区早苗早虾工程与养成区四步可控化措施调节了,积极养二轮成虾、种一季水稻、收一沟鳜鱼,争取一田三产,一年四收来实现土地资源最大化利用,技术水平最大化发挥来争取赢利的。这是模式转型类。仿佛纳粹已迫进斯大林格勒,背后就是莫斯科。
冷静分析上述七种类型的优劣前景,我们不难判断:甩手止损,并不是那个容易。你自己不养,谁敢接手?即使脱手,也割肉亏损。 固执冒风险,无疑是飞蛾扑火。 迷茫失措之后将是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稳扎稳打,知难而退固然可以理解,难道一辈子消极避祸?这点钱,够支撑一家人生活?特别是有点规模的,放手不管,转移重点,另做他行,又怕顾此失彼,陷于亏损,造成人两头吃亏,结果一头利润抵消另一头亏损而两手空空。量力而行,稳赚不赔比前四种略显进步,问题是,养鳜鱼或者鳖也是需要经验,有技术含量的。再说,2021年呢?行业回归理性不可能是一年二年。我敢说,即使2025年,也不可能再像2015一2018年那么盲目疯狂的跟风发展,密度问题始终要靠自己控制,规格问题终究要靠技术解决,盈利能力最后还是要靠模式支撑。否则,永远也是飘摇之舟,面临风浪之险。
显而易见,只剩下虾蟹鱼混养和育养分区模式。前者是不种稻的,用良田干水产,政策风险始终存在。而且,我总是认为,养虾后沉淀于底的大量有机质被水稻的根系汲收,种成粮食。不仅符合能量守恒定律去循环利用,而且种水稻的过程中,又顾及虾的安全,少施氨氮化肥,不打高毒农药,晒田促进底泥氧化,稻草肥水养虾苗是一个很科学的循环系统。是既响应政策方向,又可以土地资源最大化利用,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生产,技术力量助推立体(种、养殖切换)农业的可持续之路。所以,我是一定要将育养分区模式做出来的。
问题是怎么做?去确保成功。去争取经济效益。去确立新的优势。来兼顾知识营养,促进个人成长,最终形成个人特色?
这绝不是一个口号问题,主观愿望问题,而是涉及生死盈亏,食足衣喛,成长历史和个人定位及价值归宿问题。
要想把育养分区做成,将要解决8大问题。
1、育苗区早苗早虾工程。这个问题是目前经验最丰富,手段最得力,保障最妥的方面。
2、养成区最大化可控的问题。它涉及到 依面积投尾数、看季节把握养殖节奏、依气候决定养殖轮次、全程维护水体生态,稳定小龙虾生理、种稻前二轮全田投苗养殖起捕、种稻后围沟两种控制性起捕,一轮鳜鱼投放喂养捕捞和一遍内网构筑来控制密度。
3、育苗区与养成区的季节把握及生产衔接协调。
4、养虾与种稻的生产衔接协调。
5、种稻与养鱼的生产衔接及生态协调性兼顾问题。
6、养鱼饵料与养成区残留虾控制的把握问题。
7、围网内外的差别化生产管理与协调性问题。
8、生产可行性便捷性与投入产出比成本控制问题。这些均是涉及成败盈亏的现实。
另外,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决定投身某行业,绝不仅仅只是为了糊口活命。也会在个人成长历史,价值归宿定位上作出取舍。这次参加第三届武汉渔博会,便深有触动。一方面,我们在解决生产问题上,光靠经验教训的条件反射式积累是不行的。效率低是小,也不可靠。我们应该坚定不移的向知识分子学习,即使点滴积聚,也要勇敢的朝知识理论下功夫,在逻辑关系上做文章,这是必经之路。哪怕由浅入深,也要力争渐渐跟上节奏,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认知,增强理解,争取慢慢读懂知识分子枯燥的理论,生冷的数据,穿插的图表,成型的模型,让它落地,服务生产,指导实践,转化成货币和财富。他们不可能一边做研究,还去干生产。
当然,我们也不用自卑。教授们在自己细分的领域天下无敌,是一座巍峨山。可是要想养殖成功几乎要每个环节面面俱到,而失败只需一条(一个环节)。单靠一项或几项成果,只能推动技术进步,绝不能确保养殖成功。这也是教授自己养不好虾,养不好鱼的原因之一。我们之间其实是一个互相依存,需要合作的关系。他们研究课题,我们学习消化。他们拿专利,我们做推广,买产品,干生产,交税费,是一个上下游关系。唯一要命的是,我们的水平太低,跟不上节奏,转化效率太慢。没有办法,这是国情因素,历史包袱,体制弊端,利益导向综合叠加造成的。
本文章由鳌游水族提供,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aysz01.com/archives/53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