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陈卫勤进入张家院社区担任居委会副主任,当时社区两委班子正研究对村里的农田进行集体流转承包,由于无人肯承包,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外地种植大户,社区决定由村干部带头承包。陈卫勤早年做生意有一定经济实力,见此情形,主动和另一名村干一起流转了村里的1000多亩水田。2015年,中卫水稻种植合作社正式成立,陈卫勤作为社区干部“兼职”当起种粮大户。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跟着海陵区农业农村局组织的考察团去宿迁参观农业项目,当地的“虾稻共作”种养模式引起他的关注,其成熟的模式、完备的产业链以及良好的经济收益,让陈卫勤看到良好的市场前景。后来他又辗转湖北、安徽及省内的高邮、盱眙等地考察,最终决定在张家院开展“虾稻共作”。
从来没人搞过稻田养殖,到底能不能行?长久以来,张家院社区一直保持传统种田方式,村里很多人持怀疑态度,更没人愿意跟着陈卫勤一起干。2017年春,陈卫勤将村里240多亩水田,分成5个塘口,每亩投放约100公斤虾苗,其中4个塘口基本顺利,另外一个塘口每天却捞出一大塑料桶死虾苗,补苗都没用,最后几乎“颗粒无收”。陈卫勤四处“求医问药”,第二年这个塘口终于恢复了正常。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起,陈卫勤的“虾稻共作”迎来稳定营收,相比单纯种水稻,每亩能增收2万元左右。去年,除去成本,陈卫勤净挣20多万元。陈卫勤又“大胆创新”,在虾塘里投放蟹苗,收益也很可观。如今,合作社的“虹禾香”无公害大米、龙虾、螃蟹十分畅销,今年收入有望比去年翻倍。
有了陈卫勤的成功先例,不少村民跃跃欲试,纷纷向陈卫勤取经,他也乐当“师傅”,不仅将自己的经验技术倾囊相授,还为养殖户解决各类难题。“刚起步那会儿,技术、资金都不够,陈书记手把手教我,还帮我筹到30万元借款。”村民李诚对陈卫勤充满感激,如今他的农场一年纯收入有15万元左右。
一批家庭农场如雨后春笋般在张家院社区兴起,龙虾、大米、螃蟹成为社区特色招牌,村民的日子日益红火。
本文章由鳌游水族提供,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aysz01.com/archives/54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