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在我国已经成了“入侵物种”的一个大笑话了,因为作为世界百大入侵物种之一,在我国小龙虾需要大量的人工养殖才能够满足市场日渐增加的需求,仅仅是2019年一年内,我国小龙虾产业总产值就达4110亿元(来源: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20)),而且从20世纪90年代,小龙虾产业兴起到如今,每年的总产值都是以10%以上的速率增长的。如此高的产值,除了与我们对小龙虾的需求量大有关外,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小龙虾适应能力极强,养殖难度较低,而这也是我国每年能够年产200多万吨的主要原因。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从市场上买几斤小龙虾放到长满杂草的野塘,小龙虾会泛滥成灾吗?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小龙虾的习性、繁殖能力等因素,再考虑一下实际的几种因素,综合来判断一下。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小龙虾的习性以及繁殖能力。
小龙虾学名克氏原螯虾,它原本是生活在美国东南部水域中的一种淡水龙虾,属于十足目鳌虾科原鳌虾属。虽然小龙虾原产美国的温暖水域,但是在被引入到我国后,它们不但在南方的水域中肆意生长,到了北方依然能够很好地生存。
除了适应能力,小龙虾在食物方面也丝毫的不挑剔,当水中没有食物时,它会吃水底的泥,当水里有食物时,它会吃水生植物、藻类、鱼虾以及浮游生物,如果有人良心坏了扔到水里一只死鸡、死猪,小龙虾也是来者不拒的。简单的说,除了纯净水,理论上小龙虾在哪都饿不着。(污染水域中小龙虾的死亡率极高)。
一个物种想要成为“入侵物种”(指从未在该区域内出现,经由人为引入后发展成一定数量的物种),除了具备强大的适应能力外,繁殖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小龙虾就是如此。
小龙虾属于雌雄异体的动物,它们的繁殖依赖于两性繁殖。从外观上看,雄性小龙虾比雌性有两个较大的区别,首先是看鳌足,鳌足明显较大且两端外侧有凸起的是雄性,反之是雌性,其次是看腹部,在雄性小龙虾的腹部有明显的坚硬的小腿,而雌性没有。
小龙虾在适宜的温度下几乎全年都可以繁殖,不过,它们的繁殖期通常集中在温度较高且恒定的夏秋两季,一只成年的雌性小龙虾一次产卵量平均可达300粒,这些卵经过2-5个月后就会孵化,而孵化后2-5个月就会成年进入性成熟阶段,继续的繁殖。因此,小龙虾的繁殖能力是非常强的,而这也是它们能够成为世界百大入侵物种之一的原因。
既然小龙虾的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如此之强,从市场上买几斤放在野塘中,理论上它们是能泛滥的。但是,我们也要考虑实际的因素。
左右小龙虾泛滥的实际因素
左右小龙虾泛滥的实际因素有很多,我们简单的说几种主要的。首先,就是附近有没有捕捞,如果附近有许多人会钓小龙虾或者小龙虾笼的话,这几斤小龙虾只需要一块猪肝就能一网打尽。
其次是小龙虾的情况。我们从市场上买的小龙虾大都是人工养殖的小龙虾,它与野生小龙虾在生存能力上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这一点我咨询了一下在我们当地养殖小龙虾的一位老大哥,他说:野生小龙虾比人工养殖的小龙虾在投放时,成活率要明显的高很多。所以,如果放几斤人工养殖的小龙虾进去,它们可能因为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死亡。再有就是人工养殖的小龙虾比野生的小龙虾寿命要短很多,通常我们买到的小龙虾2个月左右就可以从卵发育成为了可以繁殖的小龙虾,为了利益最大化,通常这些小龙虾会在产卵后捕捞。而且养殖的小龙虾寿命仅有1年(野生的平均在3-5年左右),我们买到再放生,可能就错过了它们的繁殖期,从而不会得到新的小龙虾。(下图为抱卵的小龙虾,我们很难在市场上买到这样供食用的小龙虾)
最后就是放置时的温度了。小龙虾虽然全年均可繁殖,但是在水温持续20℃以上时才是它们的主要产卵期。如果我们是深秋买到的小龙虾,即使放在水中, 它们也很少会繁殖,到了次年的5月份,也就到了养殖的小龙虾的寿命极限了。所以也不会发生小龙虾泛滥的情况。
放生几斤小龙虾,如何能够看到小龙虾泛滥的情况?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野生小龙虾的成活率更高,而且寿命更长,因此想要看到小龙虾泛滥的情况,野生小龙虾是前提。其次是放生的时间,放生的时间在夏秋两季成活率和繁殖率是最高的。当然,放生水域的生态也很重要,虽然小龙虾的适应能力强,但是如果水域中水生植物不满足30%,小龙虾繁殖后的龙虾苗成活率也不高。因此,野生小龙虾、适宜的时间、较好的水域是放生后泛滥的前提。
不过,在这个需要说明一下,小龙虾在雨季会上岸迁徙,而小龙虾在野生水体内会与我国本土的鳌虾争夺生态位,并且它们杂食的习性对水稻之类的农作物也是一种威胁,所以千万不要尝试,一旦成功了,后果不堪设想。
总结
如果从市场上买几斤小龙虾放到长满杂草的野塘中,它们泛滥的几率并不大,这是因为人工养殖的龙虾适应能力较差、寿命较短的缘故。但是,如果买到了野生小龙虾,那么泛滥的几率就会大大提高。最后再重申一遍:小龙虾对于我国来说是入侵物种,不要私自在野生水体内放生。
本文章由鳌游水族提供,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aysz01.com/archives/58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