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游水族-淡水观赏鳌虾、水族观赏宠物小龙虾饲养、繁殖经验!

特别提醒:本站诚邀鳌虾爱好者投稿或成为本站写手。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小龙虾养殖新闻 » 稻田里养泥鳅,返乡大学生带领全村走上致富路

稻田里养泥鳅,返乡大学生带领全村走上致富路

作者:尘风发布:2022-11-17 17:59:29阅读:789次

重庆市彭水土家簇自治县干田村是一个以土家簇为主的多民族融合寄居的古老移民村落,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山多地少、人烟稀少、经济落后、贫困人口集中、精准扶贫可选的项目少、扶贫攻坚难度大,自返乡人才任昌奎回乡创业,带头带领村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挖掘乡村潜力,从事稻鳅综合种养带动乡村农家乐发展,闯出了落后山村脱贫致富的新途径。

金色的秋天,层林尽染,丹桂飘香,硕果累累。在群山环抱、风景如画的鞍子镇干田村7组,一张张白色的防护网罩在稻田上,村民任昌奎正手端小盆,将一碗碗饲料撒向田间。一群群黑黝黝的泥鳅不时探出头来抢食,又以极快的速度钻入水中,一派祥和、静谧、丰收、天人合一的美丽乡村自然景象。

返乡人才创业养泥鳅

任昌奎今年30多岁,是土生土长的彭水土家族自治县干田村人,大学毕业后,虽然一直在外经商,但家乡一直是他魂牵梦萦的地方;做生意积累起一定的资本后,就义无反顾的返乡创业来实现小时候的梦想,故乡的时刻召唤,竭尽全力改变她的落后面貌,是候鸟式返乡人才的家国情怀。

2017年,任昌奎回到使他日思梦想的美丽家乡,那里山清水秀,碧空如洗,空气清新,人杰地灵。在对水质、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进行了综合考察后,结合持有的资金额,稻鳅综合种养纳入了他的投资项目。当地老百姓流传“天上斑鸠,地上泥鳅”,泥鳅不仅味道鲜美,又因其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颇高,被称为“水中的人参”,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任昌奎小时候经常在稻田里捉泥鳅,现在稻田里基本没有了自然生长的泥鳅了,他要重新打造儿时记忆中原生态的稻田环境,在那里寻找生机和挖掘致富的潜力。通过咨询专家,他发现“稻鳅综合种养”有成熟的技术和成功的经验,泥鳅易活好养殖,而品种“台湾泥鳅”不仅品质比普通泥鳅好,而且养殖管护成本低,产量高,很有发展前景,因此坚定了他在稻田里养殖泥鳅的想法。

说干就干,任昌奎流转了20亩稻田进行试养。并在湖北找到了“台湾泥鳅”幼苗,引进了400万尾,经过3天的运输,400万尾幼苗全部投入到了稻田中。然而,创业的第一步却并不顺利,由于幼苗运输时间太长,400万尾幼苗的成活率只有50%,这让任昌奎备受打击。“吃一堑长一智”,虽然成活率只有一半,但经过自己后期的精心饲养来弥补,收获也相当不错。

依托泥鳅开办农家乐

经过4个月的养殖,任昌奎的泥鳅可以销售了,然而销路却成为了摆在他面前的难题。经过思考,任昌奎想:”如果能把养殖和农家乐结合起来,岂不是两全其美?“办一个主打泥鳅菜的农家乐,既提高泥鳅的附加值,又可以促进养殖基地的发展。于是,任昌奎在养殖泥鳅的同时,开始研究泥鳅的吃法。他考察、琢磨、独创、改进开发出了火烧泥鳅、烧烤泥鳅、油炸泥鳅、麻辣泥鳅、水煮泥鳅、粉蒸泥鳅、干烧泥鳅、爆炒泥鳅等“一鳅多吃”的菜品。

很快,“柒号农家乐”开张了;白天,游客既可以钓泥鳅,也可以下田捉泥鳅,还可以在农家乐享用自己的劳动成果;晚上,又将土家簇、苗族、仡佬族等多民簇融合寄居干田村的古老的传统民俗和文化回复、开发出来,篝火、锅庄、哭(爹娘)歌会、抬花轿、出秧门、祈下雨、祭天地、敬鬼神、拜灶王,甚至还有跳端公、看水碗、观花镜(婆)、驱邪魔、唤魂魄、观傩戏等表演活动,使城里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多姿多彩、奇特民俗、特立独行的诡异的表演,使人匪夷所思、目瞪口呆、耳目一新,犹如进入了时空隧道;再加上处于原生态的干田村自然环境优美,民风古老淳朴,不少游客闻风而动、人们慕名而来感受田园风光、体验农家活动、观看民俗表演,有时来人较多,接待安排不过来,需要提前预定。这样一来,让他基地养殖的一半泥鳅,还没出村就被就地“消化”了。

他因泥鳅养殖和烹饪出了名,带动提升了乡村农家老腊肉、香肠、土鸡、山珍等菜品的知名度,周边农户的土特产销售也成倍增长,使村民切切实实感受到了依靠农旅增收的实惠。倍受游客欢迎的农家乐,开张第一个月就获利2万元,农家乐的生意越来越好,任昌奎进一步完善农家乐的设施。如今,“柒号农家乐”成为了村里远近闻名的“网红”,这更加坚定了他扩大水稻种植+泥鳅养殖+农家乐结合的信心。

合作社带动村民入股

经过第一年的养殖,默默观察任昌奎的村民们眼见为实看到了在不影响水稻收成的情况下养殖泥鳅带来的巨大的额外利润。贫困户任昌桥是第一个提出想和任昌奎合作的人。“虽然资金、时间和精力投入要多一些,可后期的利润非常可观,我当时就想能不能和任昌奎一起养,没想到他很爽快同意了。”任昌桥说。

任昌奎便顺势而为,成立了柒号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与农户以土地、资金、劳动力等方式入股。2018年扩大养殖面积,与26户农民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流转土地310亩,全部农户以土地、劳力等多种方式入股,其中贫困户占5户。

共谋发展振兴乡村

2018年干田村稻鳅综合种养亩平纯收入达到2600元以上,是单纯种水稻的近10倍左右。2019年准备进一步扩大面积发展稻渔、稻蛙、稻等综合种养,政府看到村民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和干田村的示范带头作用,决定把该村打造成振兴乡村发展的典型,进行全面规划,并纳入农发、农综、扶贫资金重点支持对象,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协助政府扶贫攻坚,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干田村稻田拥有水源良好的广阔稻田,为泥鳅养殖创造了基础条件。再加上近几年来泥鳅养殖技术不断发展、养殖经验不断积累的同时,还开拓市场有了广阔的销售途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凸显。在政策支持下,种养殖业结合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收益大增也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农民参与养殖和发展农旅的积极性。

接下来,柒号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将采取“公司+农户”方式,低价提供种苗,免费提供技术,并负责向市场推销,带领村民抱团发展,共同打造科学种养殖泥鳅和稻米品牌。

附:

稻鳅综合种养技术要点

1.稻田选择及整治

要选择排灌方便,水质清新无污染,土质疏松肥沃,保水保肥性好的土地,面积选择5亩以下的稻田比较合适。田埂要加固加高到40厘米~60厘米,四周设置高70厘米的防护板(网),进排水口设置防逃网。田间开挖“田”“十”或“井”字状沟,沟宽30厘米,深30厘米~50厘米,溜(施用化肥农药时,泥鳅暂栖场所)设在进排水口附近或田中,深40厘米~60厘米,沟溜相通,沟、溜面积占总面积15%左右。种苗放养前,施足有机肥,并用生石灰对稻田进行全面消毒和杀死有害生物。

2.谨慎施肥和用药

施用腐熟的农家肥作底肥为主,不施碳铵、磷铵等刺激性强的化肥,避免伤害泥鳅,每亩施有机肥约500公斤,水稻专用复合肥30公斤~40公斤,水稻移植后7天~10天,每亩追尿素8公斤~10公斤,在孕穗期酌情施肥,肥料不撒在沟内。病虫防治要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对口农药,如氯虫苯甲酰胺、苯甲•丙环唑、烯啶•吡蚜酮等,喷药时保持深水。禁用毒杀酚、五氯酚钠、呋喃丹、敌百虫、菊酯类及生石灰、茶籽饼等。

3.适时投放良种鳅苗

应该选择生长快、繁殖力强、抗病性好的泥鳅苗种。按照"早插秧,早放养"原则进行放苗,一般在早稻、中稻田插秧或抛秧后15天左右,保持田水深5厘米,每亩放养规格为5厘米~10厘米的泥鳅苗约2万尾。种苗放养前用4%食盐液浸泡5分钟~10分钟,水温差不超过3℃。

4.加强管理

日常巡查:经常检查防逃设施是否完好,及时堵塞漏洞注意防逃。严防家禽下田吞食泥鳅,控制青蛙、白鹭、蛇等其它天敌危害。

水质管理:田间水层始终不能低于沟面。高温季节,适当灌水调水温,避免烫死泥鳅。若水质较差,选用水质改良剂和微生物制剂调水、改水。

病虫防治:寄生虫主要危害种苗,用0.6ppm硫酸铜与硫酸亚铁溶液(5:2)防治车轮虫和舌杯虫等;用0.3ppm晶体敌百虫液杀灭指环虫、三代虫等。防治赤皮病、腐鳍病、烂尾病等,用0.3ppm二氧化氯或0.8ppm~1ppm漂白粉全池泼洒,结合用10ppm土霉素浸泡消毒。防治水霉病,在苗种放养时,用3%~4%食盐浸泡5分钟~10分钟。

5.饲料投喂

饵料一般由鱼粉、豆饼粉、玉米粉、麦麸、米糠、畜禽加工下脚料等组成,或者使用专用泥鳅饲料,当水温在25℃以上时,动植物饲料组成比例为7:3,水温25℃以下时,饲料组成比例为1:1。鳅种放养7天后,按照泥鳅重量3%~5%的饲料量,加水捏成团投喂,间隔3天~4天喂1次。首次投喂饵料全田撒,然后逐渐缩小范围至撒在鱼沟内。30天后,泥鳅正常取食时,每天上午(占比40%)、下午(占比60%)各喂1次。

6.捕捞

根据泥鳅在不同季节的生活习性,将潜伏泥中、具商品性的泥鳅进行捕捞:春季时,将进出水口装上竹篓,泥鳅随水流进入其中进行捕捞。秋季时,先排干田水,重晒至田面硬皮,然后灌一层薄水,待泥鳅从泥中大量出来后进行网捕。冬季时,在泥层较深处,事先堆放数堆猪牛粪作堆肥,引诱泥鳅集中到粪堆内,然后分次捕捞。

泥鳅起捕后,在运输或食用前都必须清水暂养几天,以排除泥鳅体内污物,去掉泥腥味,提高运输成活率,并改善食用口味。可采用8米×4米×0.8米的水泥池,每立方米暂养6公斤~9公斤,若增氧条件好,每立方米暂养约50公斤。

来源: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nbsp&nbsp&nbsp&nbsp作者:蒋明健&nbsp刘艳春

本文章由鳌游水族提供,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aysz01.com/archives/138990.html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