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虾养殖水质四项指标之—氨氮的危害与形成机制以及防控措施
氨氮、亚盐、PH,溶氧,是小龙虾养殖中常用来衡量水质的四项关键指标。
我相信很多养殖户虽然知道PH不稳定、小龙虾浮头不是好现象,但实际上对PH和溶氧这两项指标的数据标准并不敏感。大部分人反而比较关心氨氮是否超标的问题。这可能跟一些药店老板过度渲染有关。为什么药店老板更喜欢强调除氨氮、除亚盐呢?
因为氨氮、亚盐在水体中浓度本身并不高,平时只要稍微注意一下水质的养护,比如种好水草、定期换水、避免水质过肥,这样氨氮都不太容易超标。即使偶尔有轻微的超标,使用改底解毒产品也很容易达到除氨氮、亚盐。
的效果。但PH值和溶氧水平则不是简单几袋药下去就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的,二者需要塘口综合生态环境的支撑才能得以体现。
所以虾保农资店只有避难就易,强调去氨氮、亚盐的效果,产品才好卖得出去,且不容易被打脸。(我这么说不代表药店老板是骗子,只是强调的侧重点问题)
本节主要分享关于氨氮的危害、形成机制以及处理措施。
氨氮的危害
氨氮的危害:指水中以游离氨(也称分子氨或非离子氨,化学式为NH3)和铵离子(NH4+)形式存在的氮,也称为总氨氮。
离子铵不易进入鱼体,毒性较小。分子氨易通过鳃进鱼虾入体内,使鱼虾中毒。
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规定,养殖水体分子氨(TAN)≤0.02mg/L,在此范围内,不会对养殖生物的生长、繁育造成影响。
0.2mg/L≤分子氨(NH3)≤0.5mg/L时,鱼虾会中毒,食欲降低,生长减慢;当血液中浓度升高,pH 值也相应升高,导致体内多种酶活性受到抑制,并可降低血液输氧能力,破坏鳃上皮组织使氧气和废物的交换受阻而窒息。
分子氨浓度(NH3)≥0.5mg/L,对鱼虾毒性极大,很容易造成鱼虾死亡。
因此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检测水体的氨氮指标,使分子氨的含量至少控制在0.2mg/L以下。
氨氮的形成机制
氨氮在水中主要有三种形成机制:
1.残饵及动植物尸体被微生物分解产生氨基酸混合物,氨基酸又被微生物脱氨产生氨氮。
2.水体中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在缺氧条件下,经反硝化细菌分解成氨氮。
3.水生动物的排泄物主要成为就是氨和尿素。其中尿素被进一步分解转化为氨氮。
总氨氮中有毒分子氨与离子铵的转化机制
在前面氨氮的危害中我们讲过,真正对鱼虾产生毒性的是分子氨,离子铵是没什么毒性的。我们使用检测仪或试纸检测到的氨氮值是分子氨和离子铵的总和。二者虽性质不同,但可以互相转化。在不同的PH值与水温下,两种成分占据比例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无法仅凭总氨氮水平的高低来判断其毒性大小。
通过上图,我们发现,分子氨在总氨氮中的含量是随着PH值与温度的升高而升高的。
举例:若测得总氨氮为2.0毫克/升,如果水体PH为7.5,水温为20摄氏度。对照图表中可知,此时分子氨占总氨氮比例的1.2%,即真正有毒性的分子氨含量仅为0.024毫克/升,处于非常安全的水平。
如此时PH为8.5,水温为30摄氏度。对照图表可知,此时分子氨占比为20%,即其中有毒分子氨含量达到了0.4毫克/升,超出0.2毫克/升的最低标准两倍,便会对鱼虾造成非常严重的危害。
实践表明,5-6月在高温期且处于养殖中后期PH值一般都偏碱性的稻虾塘口,是比较容易出现分子氨浓度超标的。
其实我们也可以分析,为什么一进入五月,小龙虾病害开始增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便是塘口前期积累了过多的有机质,由高温触发加速了微生物的分解,爆发式产生了大量的氨氮。之所以过了六月进入七月后病害又开始明显减少,一是由于塘口密度降低,投喂量减少,塘内可被细菌分解的有机质逐渐被消耗减少,总氨氮的含量也随着降低。
除了分子氨的直接性毒害作用,小龙虾还可能因其毒性导致体质差,免疫力下降,进而诱发了各种细菌病。这样的罗辑似乎也说得通。
理解了总氨氮内部的转化机制,我们在让药店或技术员给我们检测水样时,便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清楚自己的虾塘水质真正可能存在的问题,而不会因为一个表面的数据忙慌着乱,以致乱用药。虽然养殖小龙虾用到的绝大部分药物产品严格来说并不属于药品,不会对小龙虾产生药害,或者无病也能起到保健预防作用,但是药用的不明不白,这是对养殖户的经验和技术的不尊重啊。
氨氮超标如何采取措施?
在氨氮的形成机制中我们已经了解,氨氮产生的主要来源是水生动植物尸体,残饵、水生动物的排泄物,以及缺氧情况下可能导致更多氨氮的形成。而导致总氨氮向有毒分子氨转化的催化条件是较高的PH值与较高的水温。
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可以分别从氨氮的来源和自然环境条件上进行调控。
首先,如何从氨氮的来源进行防控呢?
1.减少水生动植物尸体在水体的留存。具体如:养殖期间带水清杂灭螺后,应将死亡的杂鱼、田螺捞除;捞除老化腐烂的水草如高温期失去活性的伊乐藻;非水生植物不要投放进虾塘;水稻收割后,稻草应尽量晒干后再上水,稻草拢成堆四处分散堆放。
2.饲料的投喂要适量,避免吃不完变质腐烂。高温期不宜投喂动物性蛋白饲料如田螺、饲料鱼、蚯蚓、动物下水等。
3.少量套养田螺,利用食物链关系,净化鱼虾排泄物以及淤泥中的腐殖质。
4.定期改底解毒,利用化学的方法氧化底质,清除水体氨氮。
5.利用益生菌分解动植物尸体、残饵、及水生生物的排泄物,减少有害代谢物的产生。
6.尽量不用直接使用尿素、碳铵等化学肥料进行肥水。
其次,如何从自然环境条件上进行防控?
1.重视水草的种植,利用饲料来吸收水体中富余的养分,减少氨氮的转化。、
2.高温期勤换水,稀释水体中的养分及总氨氮浓底。
3.高温期加深养殖水位,降低水温。
4.保持水体较高的溶氧量。
如果水体分子氨浓度已经超标该怎么办?
可以肯定的说,当水体分子氨浓度超标时,水体一定呈现富营养化,常伴有水体发黑、发红、浓绿,水面黏粘,起油膜,泥皮等现象。
具体建议如下:
1.换水至少1/3~2/3。注:不是加水,很多稻虾塘口有渗漏的问题,常常只进水不出水,这样是不对的。必须采取边进边出的方式换水。才能有效降低水体中氨氮浓度。
2.化学改底解毒:使用过硫酸氢钾复合盐改底,12-24小时后使用有机酸解毒。
3.培菌培藻:芽孢杆菌+EM菌+小球藻,于晴天上午全池泼洒,之后五天内不要换水。
本文章由鳌游水族提供,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aysz01.com/archives/21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