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新镇有一位虾农们的贴心人,夜以继日奔波在秀河、喇塌湖、四化垸、通盛垸等地,把群众的困难当做自己的事来办,帮助他们解决一个又一个养殖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他,就是老新镇水产服务中心主任彭宣国。
今年43岁的彭宣国在水产技术服务行业工作了23个年头。自参加工作以来,无论是担任技术员,还是任中心主任,他始终把“用科技知识服务群众”放在第一位,足迹遍布全镇每个村落,在深入了解村民意愿、土壤结构、水源条件后,他积极向老新镇委镇政府提出“发展‘虾稻共作’基地,形成特色产业”的建议。近6年来,老新镇秀河、喇塌湖、四化垸、通盛垸等地形成了3万亩的连片“虾稻共作”基地,带动2800多户群众增收致富,其中贫困户266户,户平增收2.8万元。老新镇虾稻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逐步发展成为老新农业的第一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即使自己再辛苦,也要把养殖技术手把手传授给他们,千万别在养殖过程中亏本。”彭宣国每次看到贫困户在养殖小龙虾时,就不忘时时告诫自己。田间地头,处处都有他为群众讲解小龙虾养殖技术的身影。他还建立“小龙虾养殖技术微信群”,通过视频实时帮助养殖户解决燃眉之急,让他们遇到的难题能及时解决。
秀河村4组的贫困户曹继云今年4月初投苗不久就出现小龙虾上草、上坡、不下塘、反应迟钝的现象,知道这一情况后,彭宣国迅速帮助他抽水、换水、解毒、增氧,一直到虾苗全部下塘,虾池一切正常后才安心离开。随后,他顾不上休息,又匆忙赶往邻村的潭沟村去帮忙处理养殖户的技术问题。
全福村六组贫困户肖本德从事小龙虾养殖两年没见效益,原本生活困难的他又添新债,对脱贫致富失去了信心。了解到情况后,彭宣国帮助他分析养殖失败的原因,果断提出了由水面精养调整为虾稻共作养殖模式,减少不必要的投入,目前已获纯利三万多元。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彭宣国每年进村入户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的时间都在200天以上,帮助养殖户诊治各种疑难杂症,帮助贫困户产业脱贫。
近几年来,彭宣国累计培训农民2000余人,印发技术资料、养殖日志5000余份。他始终坚守在基层农业工作第一线,用真情温暖群众,用仁心帮扶群众,用妙手呵护产业,一心只为百姓增收、家乡发展,成为一名深受百姓喜爱的优秀农业科技推广员。
本文章由鳌游水族提供,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aysz01.com/archives/51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