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与其它的农副产品一样,从农户手中,到最终消费者的餐桌上,中间环节相当多:从养殖户到乡镇的水产贩子、专业批发商,再到城市里的水产批发市场、超市、餐馆,一层又一层小龙虾规模上去了,产量提升了,如何卖出好价格,增加养殖收益呢?记者在采访中了解,通过近几年市场闯荡,下符桥镇不少的养殖户都有自己独特的妙招。
方斌是该镇创富生态农业养殖合作社负责人。该合作社目前共有小龙虾养殖户100多人,养殖面积约700亩。方斌告诉记者,目前,小龙虾是按大小、规格论价,约1两以上的大虾称之为“精品虾”,剩下的称之为“通货”,相对来说,精品虾的收购价高出一大截。“就按今天的价格行情,精品虾每斤可以卖到32元左右,而通货只有12元,相差20元。”
头脑精明的方斌2016年返乡养殖小龙虾。“后来我仔细考虑,这样不划算啊,大虾和小虾价格相差这么多,如果区分来卖,收益肯定会提高。”他告诉记者,后来,他就开始走“精品化”路线,精品虾专供批发商,通货则销给本地的水产贩子。
不仅如此,方斌还琢磨出了如何错开价格低谷。“虾子要卖两头,开春3月价格最好,之后因为集中上市,价格就一路下跌,到7月份以后供应量下降,又开始一路上涨。”方斌说,几乎每年小龙虾市场都会重复这样的行情走向。因此,他调整养殖方案,掌握好投放时间,尽量赶在3月和7月份以后集中上市,“目前我们合作社的养殖户都按我的办法销售,由于避开了价格低谷,养殖收益也就提上来了。”
对于该镇养殖大户而言,很多都建立了自己的外销渠道,但目前该镇不上规模的养殖户主要还是销给在村、镇常驻的水产贩子。记者了解到,虽然相比前几年,水产贩子多了,从几个增加到十几个,但市场定价权仍被他们掌握,依靠赚取中间差价来赢利的他们,自然会通过压价来分享养殖户的部分收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该镇在晁大堰已征地11亩,计划投资1000万元建设小龙虾交易中心,以吸引更多专业批发商入驻收购小龙虾,形成畅通的销路,防止出现‘虾贱伤农”。此外,该镇在集镇圣人山路规划打造180米长、49间门面的小龙虾美食一条街,通过一产、三产融合,将小龙虾从田头直接上餐桌,减少中间环节的收益损失,带动养殖户增收。
“虾田米”也要借力“东风”
稻虾综合共养模式最大的优点就是“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如今小龙虾产生的良好经济收益有目共睹,但是虾田米的收益却处于“尴尬处境”。
“好米卖不上好价格”在该镇不是个例。“有的农户自己种的卖不上价,但是被别的加工厂收购加工包装后,每斤却能卖出近6—10元的高价”,方斌向记者算了笔账,按每亩A虾田产700斤稻谷计算,加工成虾田米约500斤,虾田米每斤4元,一亩收成能提高约2000元。“通过虾田米增收的空间很大,所以我目前正在注册虾田米的商标,下一步想把合作社所有养殖户的虾田米统一品牌销售,争取把虾田米的价值体现出来。”
在记者当天采访的小龙虾养殖户中,渴望在“虾田米”上增收成为他们的共识,例如,大户郑宗怀也为自己的虾田米注册了“郑康大米”品牌,并在积极对接加工厂和销售市场,准备在“虾田米”上做出“大文章”。而一些规模较小的养殖户,则把在“虾田米”增收的希望寄于政府部门。
面对如何发展小龙虾产业和提升“虾田米”价值这一问题,该镇人大主席庞文刚介绍说,该镇提出“科技支撑、大户引领、品牌带动、三产融合”十六字思路,力争实现“亩产5000元”目标,比如,积极与市水产站、安农大农学院等科研单位合作,提高稻虾共养的科技水平;通过扶持本镇的一些家庭农场、合作社来带动全镇农户发展;集中资源打造“霍山虾谷”,注册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潜邑”商标,打响下符桥“渔米之乡”的知名度;着手规划建设小龙虾交易中心和龙虾美食一条街,促进三产融合,进一步吸引人气、增加名气,扩大产业发展的影响力。
本文章由鳌游水族提供,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aysz01.com/archives/55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