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被多个国家、地区禁止,而又在我国云南呈现泛滥势头,既有自身原因,也有水体环境的因素。
小龙虾适应环境能力强劲,且有较高的抗逆性,在高污染有毒素的水体下,甚至还能存活。小龙虾抵御恶劣的水体环境,虾青素起到了关键作用。小龙虾可通过河流、湖泊的食用藻类获得虾青素,虾青素越多,意味着抵抗能力越强。结果就是小龙虾在云南、贵州大小野外河沟都能生存。
对于绝大多数的生物而言,随着年龄增大,肢体、器官均呈现弱化的迹象,小龙虾似乎不存在这种情况。哪怕10年后的小龙虾,在体力、速度及食量、胃口都保持着年轻时的状态、指标,照样的“胡吃海喝”,直至最后失去活性。
小龙虾属于典型的杂食性动物,小鱼、小虾、植物碎屑、藻类微生物、软体小虫来者不拒,都是它的口下之物。问题的关键是,它的摄食对象与云南的土著鱼种、虾蟹存在较大的重合度。一条河流、湖泊食物量有限度的情况下,小龙虾凭借数量及两只钳子带来的杀伤力,很容易占据上峰。
同时小龙虾捕食本土鱼种过程中,还有可能携带细菌、病毒,严重威胁了本地土著生物,对当地生态造成严重破坏。这点西班牙深有感触:自小龙虾攻克伊比利亚半岛后,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两栖小生物或消失、或灭绝。
小龙虾的天性使然,喜欢挖洞、筑穴,养殖塘尚可,但对于野外的农田而言,无疑是巨大的破坏。云南多高原、山地,其中山地面积达到了全省总面积的90%,小支河、小沟渠枚不胜数,小龙虾一旦混迹其中,如同放虎归山。
最有代表性案例,要算是哈尼族人开垦的红河梯田了。红河梯田是哈尼族经过数辈人结合大山的走势、形态开垦而来:有的面积数十亩,而有的区区几分地。关键的是,为方便灌溉取水,围绕梯田挖凿数千条水道沟渠,泉水、雨水顺势汇集到沟壑,完成水稻等农作物的水分补给。
小龙虾喜欢沿着梯田的水边挖穴,洞穴距离水边20公分左右的位置,深度一般超过60公分,最深有1.2米。洞口还用泥帽子封住,减少水分的散失。当成千上万只的小龙虾同时筑穴时,梯田里将是密密麻麻的洞穴,以至于土壤松散、灌溉用水流入洞穴而影响水稻生长。甚至稍微有些大的水流冲击,很容易造成坍塌。初步统计云贵两省被小龙虾损坏的梯田已超过了3万亩。
本文章由鳌游水族提供,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aysz01.com/archives/57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