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花烂漫,春色如画
在桐柏的山山岭岭、村村寨寨,到处是大干快上促脱贫的劳动场景:虾田、艾草地里,村民们正在进行田间管理;茶园里,茶农们正在忙着采茶;大棚内,菇农们采摘香菇、蘑菇;村头就业基地的车间内,务工人员在忙着加工艾产品……
“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于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攻坚克难、众志成城,一以贯之、长抓不懈!”桐柏县委书记莫中厚说。
一年之计在于春,只争朝夕惜农时!桐柏县干部群众围绕产业扶贫等重点工作,铆足劲头、扑下身子,打响了脱贫退出贫困县、持久富裕的“绿色”战役!
茶乡茶香春意闹
春绿淮源,茶乡茶香。早春时节,桐柏的茶农们就开始忙活起来了。
“郑理事长无偿提供优质茶苗,指导我种下3亩茶园,还手把手地教会制茶技术,帮助解决销路,如今茶园收益加上在合作社务工收入,我每年能挣2万多元,实现了脱贫致富。”谈及桐柏黑明寺茶叶合作社理事长郑保勉的帮助,曾因残致贫的程湾镇石头庄村村民郑永军感动不已。
“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我喜欢种茶,把它当做事业!”郑保勉说的话,让记者感到振奋不已!他所承包的千余亩茶园效益越来越好,在桐柏县城、南阳及郑州市区开起了多家品牌形象店。在成立合作社的基础上,他又成立了桐柏嘉木茶叶有限公司,注册了“豫源”茶叶商标,并成功通过了有机产品认证,茶产业越做越大。“去年我家新发展茶园20亩,今年准备再增加30亩。”郑保勉说。在石头庄村,40余户村民跟着郑保勉走上种茶致富路,全村已发展起有机茶园8000亩,年产干茶5万余斤,实现户均年增收近万元。
这两年,像郑保勉一样,桐柏县许多贫困群众对种植茶叶产生了浓厚兴趣。茶产业是桐柏县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产业基础好,种植技术成熟,生产加工和产品销售都有保障。在脱贫攻坚的大潮中,桐柏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全面推进“中原茶乡”建设的一系列目标,将建设“中原茶乡”和茶产业精准扶贫战略目标相结合,出台了《桐柏县实施茶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文件,制订了多项配套扶持政策,创新了茶产业扶贫机制,出台了茶产业扶贫政策,县财政整合涉农资金2000余万元,用于扶持茶产业精准扶贫基地建设。目前已建成千亩以上规模的茶产业扶贫示范基地5处,百亩以上规模的34处,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11万余亩。以茶产业扶贫示范基地为依托,创新探索出了多种茶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带动了全县14个乡镇的87个村(其中种茶贫困村36个)融入茶产业发展。
野草蝶变 “致富草”
艾草,当地人也称“艾蒿”,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生长在广袤的山野之间,生命力极强。
“全国艾草看宛艾,宛艾最好数桐柏。”毛集镇熊寨村贫困户殷哲华,说起艾草头头是道。殷哲华不仅种植艾草,还利用闲暇时间到附近的艾草加工厂打工,可以说是正发着“艾”财建小康。“我种了4亩地艾草,每亩能收入2000多元。在就业基地包装艾柱,每月也能挣两三千元,俺已经很满足了。”如今,在桐柏县,像殷哲华一样,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在艾产业就业基地找到了致富门路。
小小艾蒿草,致富离不了!为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桐柏县制定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艾产业实施产业扶贫的意见》,设立了艾产业发展基金,县财政每年拿出4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集中连片基地建设的补助、艾草品牌的宣传推介、野生艾草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重点项目的科研攻关、技术标准制定和推广培训等,为全县艾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和保障。为提升桐柏艾草的知名度,县里注册了桐柏艾草公用品牌,统一策划,制定桐柏艾草品牌推介方案。在推进艾产业发展工作中,桐柏县积极鼓励、引导贫困户种植艾草,按每亩1000元的标准进行扶持,并免费提供全程技术指导服务,保障产业发展成效。该县在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村、组,采取“政府+贫困户”的模式,把分散的贫困户联合成片,由乡镇统一规划、统一种植、统一管理,贫困户按每户3亩的标准无偿受益。同时,返聘贫困户在艾草就业基地务工,乡镇支付劳务费。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由所在乡镇免费提供艾草种植、管理、收割并送到家等“一条龙”式的服务,带动贫困户增效创收。截止目前,全县种植艾草总面积5万余亩,8000余户从事艾草产业,涉及全县16个乡镇(园区),168个村(其中种植艾草的贫困村48个),惠及贫困户3660余户,这些贫困户种植艾草面积已达11000余亩。如今,在桐柏山区,艾草已真正成为“致富草”,艾叶成了“黄金叶”!
龙虾田里话“双收”
“去年‘虾稻共作’30亩,毛收入12万元,去掉各种成本,净赚9万元。今年又与其他村民合作,投资20万元,承包140亩水田,还采取‘虾稻共作’模式,大干快上,发家致富建小康!”近日,正在为养殖小龙虾联系种苗的月河镇沈庄村脱贫户吴恩伟告诉记者。
“小龙虾,大文章!”桐柏县委书记莫中厚告诉记者,桐柏县位于千里淮河的源头,境内河流众多,库塘堰坝星罗棋布,沟渠纵横交织,生态环境优良,素有“鱼米之乡”之美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小龙虾繁育、生长提供了极为优越的条件。近年来,桐柏县委、县政府立足自然优势,通过大力推广“虾稻共作”发展模式,促进了当地贫困农民脱贫致富。
“以前,每年水稻收割后,水田长时间闲置,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很低。而‘虾稻共作’模式,有效破解了农民种田难增收的难题,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而且该产业投入小、周期短、见效快、易操作、可复制,既能提高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保障粮食安全,又能推动贫困户增产增收。”桐柏县龙虾产业办副主任岳金树说。
发展小龙虾产业,离不开政府引导和服务。桐柏县出台了《关于加快小龙虾产业发展助力脱贫的意见》,根据虾田面积,对养殖户分别给予每亩200元到1000元不等的补贴,对连片面积达500亩以上的虾田,优先配套农田水利、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着力育强龙虾产业“龙头”,引进龙头企业3家,总投资1亿元,已建成1000亩以上标准化基地3个。全县小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合作组织已达86家。对养殖小龙虾的贫困户实行技术培训全覆盖,全年评选小龙虾养殖能手、小龙虾致富带头人50人。
“去年,全县发展‘虾稻共作’面积5.3万亩,2075户贫困户发展虾田面积1.6万亩;‘稻虾共作’模式平均亩产稻谷450-600公斤,同时收获小龙虾75~150公斤,亩均纯利较单一种植水稻增加了1800~5000元。预计到2020年,全县小龙虾养殖面积将达10万亩以上,综合产值达10亿元以上,带动5000户以上脱贫户实现持续增收致富。”桐柏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小龙虾产业领导小组副组长丁严冰告诉记者。
除了种植茶叶以及艾草等中药材,养殖小龙虾,桐柏县还积极引导山区农民通过食用菌产业脱贫致富。2018年,桐柏县食用菌种植规模达到2000万袋,产值达到了2亿元以上。
本文章由鳌游水族提供,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aysz01.com/archives/51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