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内所有人其实都在盯住市场的动态。任何能够影响心理预期的有价值线索,都纳入了研究的素材。因为,行业内的养殖行为都与心理预期相关。毕竟,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任何养殖行为都需要人工,产品等成本来支撑。如果,市场有明显的价格趋势建立,比如10元/斤。那么,人们在投入6元/斤上可能不会犹豫。或者说,更精准一点。市场10元/斤,自己的技术水平能够达到500斤/亩的产量。那么,流转费+人工+电费+饲料+动保亩投3000一4000元的积极性便没有阻碍,行业内会看到生产上的热情高涨,毕竟亩利润有1000一2000元的空间。遗憾的是人们看不清市场,还吓破了胆。往年过了6月10日价格回暖,今年没有。过去中秋国庆,成交量放大,今年并不明显。往年,11月价格明显上涨,今年居然部分阶段内还限量收购。于是人们迷茫了,恐惧了,悲观了。这给上游的饲料企业,动保企业出了个大难题。引起了科研院所和地方政府的关注。因为它事关600万户养殖户,3000一4000亿产值的行业人的衣食饭碗,冷暖福祉。
突破情绪的障碍,厘清变化的由来,分析结构性影响,挖掘深层次逻辑,探索应对之策,开创行业新篇,寻找出路,成了全行业最紧迫的任务。
于是,以姓毛(泽俊)的为代表的部分人开始走”育养分区”道路。
该模式的亮点在于:
2、分区后,降低了养殖密度,加快了长势,放大了规格,抬升了价格优势。同时减轻了生态压力,降低了病害死亡,减少了投入品的使用,友好了生态环境,改善了食品安全。
3、功能分区,循环养殖后,与放任不管的相比。4月10日后,前者有批量的规格虾卖,后者密度爆塘,生态脆弱,病害滋生,死亡汹涌,库虾成山。两者之间的差异化比较优势明显。
4、清明到端午,有批量规格虾上市,可以填补池塘精养 虾苗才出,大虾无量的市场空缺。
5、6月-7月又一轮上市,扩大优势,争取效益。
缺点是:
1、生产任务很紧张。
2、季节把握的时间窗口很小。
3、育苗区早苗早虾工程。养成区可控化措施。平时调水养草构筑生态。换季换食稳定生理,减少应激病害等技术水平要求高。
4、要地势平坦,水源方便,基础设施完善,操作经验丰富,管理思路清晰,决策果断,执行力到位。
这个模式,主要针对供需矛盾,着手技术升级和模式转型,追求差异化优势,将控密度、降产量、提规格、友生态作为思路。
除此以外,以潜江、南县、洪湖为代表的在做”稻+”模式。有人尝试了虾稻蟹模式,2019年效果可以,亩增收500一600元。有人尝试了虾稻鱼(鳝鱼,鳜鱼,鲈鱼,甲鱼),据说是成功的,亩增收200、300,甚至号称上1000元不等。
这个模式的亮点在于:
1、回归了稻的传统主导地位,并突出稻的风险屏障作用。2、土地资源最大化利用。3、打破稻虾单一化格局,开创了多样化局面,丰富了稻渔综合种养的内容,延伸了它的生命力。
弱点是,技术成熟度不够,储备不足,可视可参考的示范不多。
这个模式,是以变求存,以动求活,非常值得鼓励与探讨。
有人研究发现,小龙虾价格与猪肉价格也有关系。非洲猪瘟导致肉价上涨,带着禽畜蛋价格攀升,而水产品价格却静如死水。于是开始分析,人们几百年来追求温饱之路,导致人的肠胃对肉和油、脂产生了惯性依赖。造成 久不食肉,胃里无油靠吃水产根本是隔靴搔痒。所以他们总结出了这个平衡关系:
肉类充足→人们厌腻→虾蟹走俏。就跟食足衣暖,人们才追求歌舞文化艺术相似。
肉类紧缺→肠胃应激→鸡鸭牛羊追高→水产弱化。这跟人们 空肠身冷 绝不会去KTV一样。所以,听说放开了加拿大、美国肉类进口,水产人略显欢欣。仿佛,肉获得了保障,虾蟹才有消费基础。
有人觉悟不高,分析虾蟹主要消费在餐馆,极少有人买回家自己做。而反腐倡廉,打击了餐馆对特色水产的需求量。扫黑除恶,冷清了大排垱。这个我不认同,反腐倡廉,扫黑除恶才能长治久安,风清气正,理性发展,才是久远之路。
有人怪美国佬,说贸易战影响了经济发展,打击了消费需求。或许是吧,但愿贸易战熄火,一带一路成功,全球化福泽全人类。
当然,也有人在分析今年旱情对水产,对明年供需结构的阶段性影响。
我始终相信,业逢乱世英雄出,风云帐下奇儿在。每一次行业拐点都是技术飞跃之时,理性回归之期,创新激发之源,协调发展的开篇。
还是那句话,2020年,注定是虾蟹特色水产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泥沙俱下,任我名显神通的峥嵘岁月之年。